中国资讯网易县讯(徐思昂)忘却工作的辛劳,远离都市的喧嚣,呼吸山间的新鲜空气,举目远眺湛蓝的天空和雪白的云朵,低首淘寻一块心仪的奇石怪桩,在哗啦啦的小溪旁伴着鸭鸣野餐,眼瞧着一只只山羊挂在悬崖峭壁上腾挪吃草的奇观,山路走起山货购起山景拍起山鸡吃起山歌唱起……,中国资讯理事蚕姑坨白龙涧京冀自驾休闲游的团队在五一节期间度过了一个愉快的小长假。
中国资讯理事蚕姑坨白龙涧京冀自驾休闲采风游的团队中有老师、医生、记者、企业管理者和摄影家等各界朋友。大家欢聚在一起,享受大自然的美景,享受团队交流的温情。中国资讯网执行总裁、保定频道总编辑李国山为大家颁发了标注中国资讯网LOG的胸牌,准备了酒水;中国资讯理事会秘书长褚振生为大家装备了印有中国资讯网LOG的车证和车队编号,为每辆车配备了对讲机,为团队配置了扩音器。
蚕姑坨在易县狼牙山东麓,全无狼牙山之“险”,尽展狼牙山之“秀”。群山叠翠,云雾缭绕,潺潺清泉,啾啾鸟鸣,无不令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山径曲折回旋,可沿路攀援,亦可独辟蹊径,所行处绿波潮涌,或蝴蝶引路,或松鼠伴行,山之巧然尽孕其中。
我们忽行至豁然开朗处,近山如刀削斧凿,令人有感于鬼斧神工;远山与蓝天相接,令人慨叹于烟波浩渺。点将台、鸳鸯树、双龙洞、碑楼院、南天门、蜡烛峰……诸景点一一映入眼帘,待你探幽览胜。
山美如此,神奇的传说,更让我们在欣赏旖旎风光的同时,增添了几分神秘与浪漫。传说汉朝,一尼姑在现今的蚕姑坨边一山洞里修炼,在山间遍植桑树,教世人以养蚕缫丝为生,人尊称其“蚕姑”。历经数年,尼姑终成正果,升天而去。后人便在山顶修建庙宇,为之塑身,以作纪念,尊称为“蚕姑圣母”,蚕姑坨之名由此而来。据考证,蚕姑乃黄帝之元妃(正妻)。相传,黄帝领军从蚕姑坨路过,发现人们都穿着蚕丝的衣服,而黄帝他们只是穿兽皮、树叶遮体,细问之下,村民告知蚕姑“教人养蚕缫丝”之事,于是黄帝娶其为妻,并将养蚕缫丝推广开来。
据《易县志》记载,后晋时期,当地乡民常受契丹兵丁抢掠,逃往山上避难,自行守山,渐渐形成了一座山寨,当时庵院中有一名老尼姑,原是将门之女,既深通佛法,又精通武艺,乡民大多投靠她的门下。老尼姑去世后,山上众俗家弟子和尼姑们推其弟子为主事,于后晋开运三年扯起聚义大旗,抗击契丹侵略。蚕姑坨因此天下闻名。现在山上仍存有一道道石墙,是当时防御工事的遗迹。这里不少地名,如点将台、草场峪、王子沟、伙脸沟和盔甲洞等还是根据当时的情形起的名字呢。明代,这里设“寨”称为“姑姑窝寨”,和“狼山寨”、“孔山寨”、“燕窝寨”等构成了易州西南对外防御体系的一部分。
随着时间的推移,同时受战火等因素影响,蚕姑坨上的建筑物经历了多次扩建、重修,现存最早的建筑始建于元末明初,给游客留下了大量珍贵的文物。据史书记载,蚕姑坨曾有大小庙宇70余间,在抗日战争中大多毁于日本侵略者的战火之中。上世纪90年代,一些民间人士对其中的一部分建筑物进行了恢复。秀美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历史人文景观,使蚕姑坨成为休闲旅游的新地标。
白龙涧地处太行山脉,万亩山地间蕴藏着数十道山泉,溪水密布,清澈见底,终年不断。涧内植被茂密,覆盖率极高,绿树参天,鸟类资源丰富,且远离交通要道,人迹罕至。白龙涧沟里道路崎岖难走,是消夏避暑的、户外扎营的好去处。
白龙涧有白龙的传说。古时候,白龙涧里有一条小白龙,住在上游的白龙潭,掌管着白龙涧的涧水。他喜欢写字,天宫的“南天门”三个字就是他写的。
那时,白龙涧风调雨顺,下游的人们过着富足的生活。但是,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有些人道德观念越来越差,不孝顺父母、偷鸡摸狗、抢劫等事件经常发生,甚至杀人越货!玉帝知道这些事情之后,决定惩罚这些道德沦丧的人,下令小白龙发洪水淹死这些不孝的人。
小白龙非常焦急,认为应该给他们一个改正错误的机会,不能全部淹死。但是,玉帝的指令不可违抗。于是,小白龙想了一个办法,故意泄露天机,以托梦和预警的方式告诉人们将要发大水,让大家赶紧出逃!人们逃走之后,小白龙才开始发大水。这时候,大水淹没的只是村子,所有人都安然无恙。
玉帝发怒了,把小白龙带回上天惩罚。人们知道真相后纷纷求情,表示要痛改前非,奔向白龙潭拉住小白龙,不让天兵把他带走。但是,人们抗不过天兵天将,只拉下了小白龙的衣服---虎皮大衣。自此以后,这里的人们痛改前非,民风变好了,风调雨顺的日子又回来了。至今,白龙涧很多景点的名字与这个故事相符合。比如,虎皮石、警告石、砚洗水、鹰隼风和碳墨石等。(责任编辑:赵菲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