锰业厂区烟尘弥漫
中国资讯网北京讯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就是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实现高质量发展,是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是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要求。随着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迈进,中国经济正在开启新的时代。
围绕着质量变革,中国正在展开一场从理念、目标、制度到具体领域工作细节的全方位变革。制造业技术升级、产业结构高端化的发展特征愈加明显。对于锰业发展来说,更是迫切需要按照十九大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要求,污染防治、资源整合,产业升级,优化供给,由粗放低劣的高增长向技术创新的高质量转变,成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发力点。
从去年底到今年上半年,北京绿家园等环保组织的几十位环保志愿者分赴广西、云南、贵州、重庆、四川、福建、湖南和宁夏对锰产业进行了一番调查,通过实地走访企业和附近百姓并进行渣样和水样检测形成环境报告,令人触目惊心。
一个小产业却是大污染,一个小企业却是大破坏
锰及其化合物作为一种重要的原材料,钢铁工业是最重要的领域,用锰量占90%~95%,正所谓“无锰不成钢”。其余10%~5%的锰用于其他工业领域,如冶金、化工、电子、建材、航天和农牧业等行业。我国锰生产主要是锰矿及锰矿粉,二氧化锰、硫酸锰、金属锰、电解锰、硅锰合金等产品。
我国现已查明的213个锰矿区、5.66亿吨保有储量分布于全国21个省、市、自治区,其中以广西和湖南最为重要,保有储量分别为2.15亿吨和1.03亿吨,占全国总保有储量的38%和18%,其次是贵州(0.74亿t)、云南(0.48亿t)、四川(0.27亿t)。但矿床规模多为中、小型,大型只有7处。而且矿石质量较差,以贫矿为主。我国锰矿储量中,富锰矿(氧化锰矿含锰大于30%、碳酸锰矿含锰大于25%)储量只占6.4%,贫锰矿储量占全国总储量的93.6%。可是围绕着这些矿区开采和生产却很活跃,形成了著名的“锰三角”地区,即湖南花垣、重庆秀山和贵州的松桃,广西、云南、四川、湖北、福建、新疆、宁夏也是锰生产大省。但南北发展极不平衡,南方企业80%以上锰矿产量来自地方中、小矿山及民采矿山,多以自采矿生产,产能在几千至几万吨之间,广西中信大锰产能为12万吨/年,目前全国产能排名第二,而北方的天元锰业则完全进口锰矿石产能80万吨/年,在行业中具有绝对的规模优势。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非主产业的辅助产业却以对环境的污染和对生态的破坏换取低劣的产能和微薄的利益。广西的一个镇当地居民介绍说10年前镇上大小老板百多家的采矿,这些年由于政府加强了环境治理,依然还剩下30多家。一条30多公里的路段,路边有近10家小厂,这些小厂设备简陋,没有任何的防污染措施,场内外污染也非常大,排水几乎没有任何处理措施,那一带不仅空气质量差,对周边的耕地和山林生态及水源都有很大的影响。
近年来我国多次发生锰企业引发的恶性事件:如湘潭电化厂在2007年3月30号,被第三方检测工业污水,直排湘江,铜、锰等指标严重超标,其中锰的含量超出了国家标准45倍;2011年四川岷江电解锰厂渣场泄漏引发的涪江污染事件;2012年贵州铜仁万泰锰业渣场泄漏引发的沅江污染事件;2014年3月30日,正逢湖南早汛,雨水从高约40米的露天废渣山上倾泻而下,之后,污浊的雨水流入村子的河塘沟渠,又一路蜿蜒北去,直排涟水河——湘乡市唯一的地表水源地,周边的农田因受污染多数荒废;2017年3月28日10时许,秀山县溶溪镇宝田锰业公司(基建矿山)井下+180米水平绞车房在进行锚杆穿孔作业过程中,未进行预先护顶,在有明显裂缝的顶板危岩下冒险作业,最终引发顶板坍塌事故,致3名作业人员死亡。
锰行业因污染事件频发逐渐引起社会更多的关注,有关部门也采取了一些治理措施并关停了一些采矿和生产企业,但由于早期锰产业的无序发展导致的历史欠账较多,清洁生产和污染治理技术总体水平仍较为落后,加之锰企业进行规划整合后,生产企业环保投入不足,企业内矿物、废渣储存处理设施不完善,锰渣随意堆放,大量渗滤液没有收集处理,存在泄露污染农田和地下水的风险;有些关停搬迁企业遗留渣场、尾矿库及厂区存在渗漏较严重、场地中遗留的大量含重金属污染物未清理、场地土壤受不同程度的污染等问题,再加上地方保护、环保部门监管不足,环境安全隐患仍然较为突出。在这次志愿者调查取样后也有四川和贵州三个地方的环保部门予以反馈,也不过只是表示对其污染问题进行督促整改而已。
我们用在调查期间实地拍摄的照片来看看锰生产所产生的废气、废水、废渣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锰生产废气主要包括制粉工段矿石破碎、磨粉过程中产生的含尘气体、制液工段产生的硫酸雾和电解过程中产生的氨气。
废水恣意排放,有的直接进江河。锰业废水主要是钝化废水,压滤布、隔膜布、阴极板冲洗废水,电解车间地面冲洗废水、阳极液等。电解锰废水水质复杂,含有Cr6+、Mn2+及NH3-N等有害成分,且悬浮物多,色度大。其主要危害表现为铬、锰和氨氮的危害,附近居民有反映排放废水污染河流并毒死居民养的鱼。
锰矿开采过程中产生的污染物是中国关注度较低的污染物之一。饮用水中长期锰超标,会导致慢性中毒,可出现震颤性麻痹,严重危害人的神经系统。
废渣堆积如山。锰渣是锰行业最大的污染源,是硫酸浸出液压滤过程中产生的过滤酸渣,为黑色泥糊状粉体物质,颗粒细小,含水量在30%上下。其成分复杂,浸出液中锰含量极高,铅、铬、锌、镍等多种重金属元素含量也处于较高的水平。如锰渣不经处理任其堆放,防渗措施不当、不全,将会对地表水和地下水、土壤造成严重污染。何况我国多是贫锰矿,产出比甚至到十分之一,废渣量极大。
山体和植被被严重破坏
据村民介绍,锰矿企业生产多少年,土壤植被就坏了多少年。即使停止开发生产了,土壤恢复又不知要多少年,更不知能不能修复。当地村民无奈只得将农田全部荒废,心疼不已。
加大执行力度,保护人民赖以生存的绿水青山
习近平总书记说: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凡是志愿者走访被污染的地方,当地百姓怨声载道,一些地方还不同程度地发生过纠纷和群体事件,他们强烈呼吁关闭和取缔那些技术落后、破坏严重、低劣产能的锰矿和锰企业。
在这里还是来看看志愿者们对恶劣环境的描述:
山脚下的居民就怕刮风下雨,因为这一带处于锰的加工生产开采区域。大大小小一家连着一家,布局依山而建,都处于镇上的上游且建在居民和河流的高处,坡幅也比较大。一刮风屋顶屋前屋后都沾满了粉末,一下雨污水直接冲下来,严重影响到农作物的种植和居民的饮水安全。周围居民说,井水呈淡绿色,不敢饮用,用来洗澡也不行,否则全身都痒。
该企业周边环境是我们此行调查最糟糕的企业,进入到**锰工业园,是一条约6米宽的道路,非常坑洼,已经看不到路的原来面貌了,路面都被进出车辆跌落的矿粉覆盖厚厚的一层。道路两旁都是粉尘,进去的右手边是大山,左手边是附近村民的耕种地,低处有条小沟来自锰工业园的排水。企业员工和周围居民通过此路都带着口罩,特别是车辆来时骑行电动车简直无法跟从,因为弥漫的粉尘无法让人看到道路。
附近有三家规模稍微小的锰生产企业,都同时排水排进此条小沟。水沟两岸都积满黑黑的烂泥巴,烂泥巴覆盖得非常多,无法走近沟边取沟中之水,沟两岸泥土承受不了人体的重量,脚会陷入到稀烂的泥土当中,在水流缓慢的地方水显得特别脏和黑些,水体受到污染,不但污染源头还危害下游,影响着下游的生态平衡。
厂区内并没有做到全部地面硬化和防渗处理,锰渣被随意堆放在裸露的土地上,并且没有遮挡雨水的设施,如遇到下雨天气,雨水直接淋到锰渣里再渗入地下,就会对地下水环境造成污染。当时环评批复中要求建造的容积不低于1500立方米的事故应急池,并未发现有建造。
根据环评批复要求,该渣场“需要在拦渣坝下建设7100立方米的调节池,满足降雨量最多月份渗滤液(按30年一遇丰水年的降雨情况计算)的蓄水要求”。但目前渣场并未建成拦渣坝,调节池也并未建设完成,违反环评批复要求。如遇到大量降雨,形成山洪,会存在渗滤液随山洪从山口处流入下方农田,污染土地。
前面已经提到我国锰矿储量有限而且分散品位低,由于锰矿石品位低、含杂质高、粒度细,技术加工性能不理想,有些还属于高磷难用锰矿。即使可用矿石也是结构复杂、增加了选别难度,况且埋藏深、不适合露天开采。所以,大肆开采锰矿从现在的开采技术要求上也不是小微企业或个体可以承担的,何况又造成了如此巨大的生态环境破坏,实在是得不偿失。
那么我们的锰业就此止步吗?当然不是!这次志愿者调查去了中信大锰的几个企业,他们技术设备先进,环保措施得力,就没有发现问题。而位于西北宁夏的天元锰业,他们那里就根本没有锰矿,完全是非洲进口优质矿石,产出比能达到四分之一或三分之一,有媒体报道他们在环保方面舍得投入,几年来投了15亿完善环保设施,在这次环保调研时,志愿者们给予了高度评价。
其实,我们现在暂不开采我们国家的锰矿,也是一种战略资源储备。进口矿石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比我们自己开采还划算。当我们的子孙后代研究开发出科学开采和利用我国锰矿领先技术的时候再来开采,也是为他们积德让他们创造财富。
因此,为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有关政府部门特别是国土环保部门要加大执法力度,下决心关停那些企业小产能低危害大的企业,包括开矿和办厂的,决不能姑息。企业主也要增加社会责任感,加强生态文明理念,由于历史原因很多锰企业就建在绿水青山间,应采取有效措施,修复已被破坏的环境,还绿色与大地,还生态与人民。
创新驱动产业升级,向规模经济高质量转变
中国经济正在发生着积极的变革,这是锰业发展的大好时机。过去锰产品主要服务于钢铁产业,现在即使是钢铁产业也在进行结构调整,特种钢、超级钢的研究已经取得了重大突破,这对于锰产品特别是电解锰提出了新要求,试想如前所述的那些传统落后的产能怎么能够参与呢,是新时代逼得我们也要转变生产方式,取缔那些低劣产能。过去用得少的领域也出现了新需求,譬如现代农业、现代医学、现代国防,还有如新能源、锂电池等等,这些都需要技术再创新,需要锰产业向中高端升级。
研究新领域是一方面,在原有基础上的革新也不容忽视。比如对于废气废水废渣这三废的处置,虽然也有一些实践成果,但要全面普及应用既需要行业内的共识更需要优化方案。
特别是锰渣的处置已成为锰行业和环保领域的研究热点难点。由于经济、技术等原因,许多锰企业并未对锰渣做任何处理就将其直接堆放于渣场,污染物长期缓慢释放,给当地环境留下极大的污染隐患。如何实现锰渣的“无害化、减量化和资源化”,是大家的共同期待。也希望中国锰行业以及科研院所能在锰渣的资源化综合利用方面有所突破。
目前锰渣资源化应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锰渣中有利用价值的成分回收;二、制作肥料;三、建材资源等。然而以上这些在实际得到应用的却寥寥无几,填埋仍然是处置锰渣这一大宗固体废物的主要方式。据了解,天元锰业现在已经摸索出了三废循环利用变废为宝的路子。
我国现在是世界上最大的锰产品生产国和消费国,但锰矿资源稀缺,仅占全球储量的6%。面对新时代的新需求,我们当然不能竭泽而渔,要按照一带一路的构想,进口锰矿石,出口锰产品,把锰业做大做强,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作用,前提就是要高质量的生产和高质量的产品。北方的天元锰业作为世界最大的锰企业已经走在了前面,南方诸省的锰企业能不能整合资源更新换代将是决定企业命运的关键所在。
这次全国部分地区锰业调查也是环保志愿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一次社会实践,但愿能为公众参与环境保护、促进锰业质量升级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志愿者们表示这类监督调查他们还要继续跟踪进行,并将调查结果报告给有关部门,共同为建设和谐美丽中国而努力! (责任编辑:张静)